瀚海戈壁筑天路
——寫在格庫鐵路全線鋪軌貫通之際
- 分享到:
7月21日,格庫鐵路新疆段正在鋪設最后一節軌排。 □陳劍飛攝□本報全媒體記者/逯風暴
經過5年建設,7月21日上午,格庫鐵路全線鋪軌完成,一條新的出疆鐵路大通道橫亙阿爾金山。
五年辛苦不尋常
長期以來,新疆對外聯系的鐵路通道只有蘭新鐵路,通道單一且運輸能力有限,成為新疆加快東聯西出的瓶頸。
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大發展,促進了鐵路的大發展。
2014年,蘭新高鐵開通運營,新疆有了自己的高鐵線路,進出疆的速度得到提升。
2015年,臨哈鐵路額濟納至哈密段開通運營,新疆新增一條出疆鐵路。
同年,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通道的重要部分,第三條進出疆鐵路通道——格庫鐵路新疆段正式開工。
708公里長的格庫鐵路新疆段含特大橋、大橋、中橋、小橋共200座,其中最長橋梁為臺特瑪湖特大橋,全長24.5公里,最高橋梁為駱駝泉3號大橋,橋高64米,全線設隧道16座。在眾多隧道中,全長13.195公里的阿爾金山隧道為全線第一長隧,是格庫鐵路的重點控制性工程。經過3年6個月的艱苦掘進,去年11月,該隧道順利貫通。
中鐵一局集團格庫鐵路鋪架項目部經理黃克軍說,格庫鐵路新疆段于2017年6月3日由庫爾勒開始鋪軌,沿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,穿越戈壁,途經“華夏第一縣”若羌縣境內樓蘭、米蘭、女兒國車站,跨越阿爾金山,歷時38個月,與格庫鐵路青海段成功對接,其間的各種辛苦不同尋常。
踏平坎坷成大道
格庫鐵路穿越阿爾金山,高原高寒高海拔,施工技術難度大是橫亙在鐵路建設者面前的第一大困難。
中國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格庫鐵路新疆S6標項目經理部經理郭泉說,以阿爾金山隧道為例,它是格庫鐵路唯一一座一級風險隧道,要穿越11個斷裂帶,其中有9個富水區,隧道內出水量較大,最高日出水量達2.7萬立方米,相當于10個標準游泳池的儲水量。
建設者創新施工工藝,攻克了高原高寒環境下隧道防寒保溫和隧道襯砌后期凍脹難題。
自然環境惡劣是擺在建設者們面前的又一大困難。
格庫鐵路途經地帶復雜,有沙漠、戈壁、沼澤、高原、山地等,在若羌段,沙塵暴尤為嚴重。“風沙大時幾乎什么也看不見,鋼軌一旦被沙子埋住,就得趕緊停車清沙。”鋪軌施工中,機車司機李作為時常能遇到沙塵暴。
面對茫茫戈壁無人區、沙塵暴肆虐、高原高寒等重重困難,建設者們迎風雪、戰低溫,克服高原、高寒、缺水缺氧等一系列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與挑戰,譜寫了一曲鐵軍穿越無人區的雄渾戰歌。
保護生態不遺余力
格庫鐵路要穿越塔里木河流域胡楊林、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,施工沿線生態環境脆弱。
臺特瑪湖是我國最長內陸淡水河——塔里木河的尾閭湖泊,為保護該湖泊,特地設計一座臺特瑪湖特大橋,該大橋縱貫臺特瑪湖區,既確保了湖水的自然流動,又為生活在湖區的狐貍、狼、黃羊、野豬、馬鹿等野生動物留下了穿越湖區的通道。
為最大限度保護臺特瑪湖特大橋沿線自然生態環境,這座新疆最長鐵路橋的橋墩樁放棄使用化學泥漿,采用了工期更長、造價更高的膨潤土造漿護壁。建設時所有施工材料、拌和站均設置在自然保護區以外,并制定了環境保護紅線管理制度。施工單位在沿線每個車站、生活區、施工現場配置了垃圾回收箱,每天將生活垃圾運送至就近的生活基地,在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泥漿,全部外運,不給保護區遺留一點垃圾。
黃克軍說,我們還想方設法把鐵路建設中的聲音污染降到最低,施工時采用了無縫線路——鋼軌和鋼軌之間沒有縫隙,有效減少了行車阻力,降低了行車振動及噪聲,對周邊的野生動物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