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經濟茶座】
莫讓“殺熟”成常態
- 分享到:
□劉翔
“雙11”,不少消費者在各網絡平臺開啟了下單模式。但在網購的同時,消費者也應警惕被大數據“殺熟”。
近兩年,不少消費者都經歷過這樣的事——在電商平臺購物,同一商家,同一件商品,用消費金額較多、注冊時間較長的會員賬號購買,反而比剛注冊、消費金額少的賬號要貴……
如遇這種情況,基本可以斷定,消費者被大數據“殺熟”了。所謂大數據“殺熟”,是指電商平臺利用手里掌握的消費頻率、金額等數據,對用戶分類處理、區別對待,導致同樣的商品或服務,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的現象。
大數據“殺熟”在各類電商平臺已不鮮見。網上購物、在線差旅、交通出行、酒店住宿等領域時不時有這把“殺熟”的刀揮過。原本,平臺利用大數據及時發現用戶需求,精準進行推銷并無不合理之處,但當它利用大數據干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勾當,就要另當別論了。
不論是傳統的線下經濟,還是互聯網時代的線上經濟,價格公開透明始終是商家不可改變的服務宗旨。用戶能夠接受公開的漲價,但暗中的漲價難免讓人產生“被算計”的感覺。這種行為,不僅會讓用戶降低對商品的消費欲望,還會降低對平臺的好感度。
目前來說,解決大數據“殺熟”問題,終歸還得靠監管。一方面加大監管和懲處力度,另一方面,還需在定價權的立法中予以關注,多方合力,扎緊制度的籠子,才能不讓“殺熟”成常態。
當然,從問題的源頭來說,各平臺也應意識到,“殺熟”行為損失最大的,最終是平臺自身。“殺熟”總有被發現的一天,是做幾筆買賣聲譽每況愈下落個“關門”的境地,還是立足長遠,自我約束,細水長流,在利用大數據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同時,遵守合規合法的交易原則,變“殺熟”為“親熟”,讓“頭回客”變“回頭客”?相信每個平臺以及平臺背后的企業都會作出正確的選擇。